【现当代文学】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知识点提要:
- 晚清以来的文学变革为文学革命提供了思想源泉
- 诗界革命:提出了“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
- 小说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和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的目标。
- 文界革命: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的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
- 晚清时期裘廷梁等呼吁提倡过白话文,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的翻译大盛。
-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新文化运动以此为肇始,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主要从两方面推动思想启蒙运动:第一是重新批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提倡思想自由;第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相关理论文章:
-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
- 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
- 钱玄同、刘半农等人响应,钱玄同批判拟古的骈文和散文为“选学妖孽,桐城谬种”;刘半农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二人还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
- 1917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试图将人道主义直接用于中国新文学。
- 对《黑幕派》和鸳鸯蝴蝶派以及旧戏曲的批判。如周作人的《论黑幕》。
- 论战:林纾《论古文白话之消长》《致蔡鹤卿太史书》正面迎击文学革命 与“学衡派”论辩,此派以1922年9月创刊的大型学术杂志《学衡》而著名 与甲寅派的论争。章士钊复刊了《甲寅》周刊,发表了《评新文学运动》等文章
拓展与深化
- 胡适的“八事”: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 陈独秀的“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鲜明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本站遵循CC协议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转载请注明来自:一往文学-8年专注文学考研
- 下一篇: 【现当代文学】周作人的散文特征
- 上一篇: 【外国文学】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的基本特征
相关推荐
- 南开大学古代文学专业录取学姐经验分享,9点提示带你上南开!
- Posted on 03月08日
- 上海财经大学古代文学考研:二本三跨学姐的《中国文学史》140+修炼方法
- Posted on 03月10日
- 【收藏】中国人民大学古代文学第一考研学长2万字分享考研经验
- Posted on 03月10日
- 山东大学2015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简章
- Posted on 0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