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郁达夫小说的创作特征
- 知识点概要
- 自叙传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叙述。
- 时代病的描述,对于个体精神困惑带来的疾病以及祖国的贫病做了相近的描绘。
- 零余者的形象塑造。所谓零余者,即在五四时期无处安放自我而彷徨于歧路的知识青年,与时代不容甚至受到了时代的排斥,宁愿自我沉沦也不愿意与时代同流合污,最终甚至以一种自我伤害的方式来表现对于社会的复仇与不满。
- 感伤而又浓重的抒情性特征。
- 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情怀。
- 颓废的气息,性、色和欲的描写。
- 结合作品分析
- 自我的写真,具有自叙传的色彩,第一人称主观叙事的角度,如《沉沦》中以“自我”作为原型,浸透着作者本人强烈主观色彩的文学形象。《薄奠》中通过第一人称的叙事,表现了“我”对于人力车夫深切的同情。
- 对于时代病的描写,在《沉沦》中,一方面通过第一人称“我”的经历表现在弱国无依、举目无亲的环境中留学生的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困境,另一方面,通过结尾处对于祖国强大的呼喊与渴望,表现了一切悲剧的根源来自于祖国的贫病。
- 关于零余者的形象描绘,或是《沉沦》中由于个性解放和爱国情怀受到压抑以至于绝望而麻痹自己,另一部分人,也如《茑萝行》《杨梅烧酒》中的人物,原来也希望为了祖国而做出一番事业,可社会给予他们的则是经济困窘与政治上的压迫,最终逼迫他们失望去国,有的颓唐堕落,或者以种种变态的行为来表示反抗。零余者多为男主人公并处于被救赎的状态中,《春风沉醉的晚上》中“我”遇到了烟厂女工,并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千古绝唱赋予了现代意义。
- 以感伤的抒情作为中心,轻视情节的营构,注重情绪的倾诉。如《沉沦》中以主人公的意识流动作为全篇的建构线索,《迟桂花》则创造了郁达夫的文学创作中的抒情高峰。
- 爱国主义如《银灰色的死》《沉沦》等作品,主人公作为弱国子民所受的屈辱,使他们迸发出了真挚的爱国之情,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提出了控诉。人道主义如《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中通过“我”与烟厂女工、人力车夫的生活境遇的联系对比,流露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以及对于普通平民真诚的同情。
- 颓废的性描写中,在《沉沦》中的主人公的精神心理、言行举止表现的颓废气息,在消沉的外表下,跳动着作者热爱美好人生与反抗黑暗现实的欲望之心。
- 加深印象
- 郁达夫作为创造社的主要成员,其创作个性中不乏创造社小说创作的共性,强调文章的“全”与“美”以及创作的“直觉”和“灵感”,相对于情感而言轻视文章的情节,甚至以情感的流动作为贯穿情节的主要线索。
- 《迟桂花》的创作是郁达夫抒情创作的高峰,即有温情的情节,又有高度的抒情。
本站遵循CC协议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转载请注明来自:一往文学-8年专注文学考研
相关推荐
- 复旦大学2015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简章
- Posted on 02月08日
- 【古代文学】陶渊明的思想和创作
- Posted on 08月07日
- 【古代文论】两汉文论概述
- Posted on 05月23日
- 考中国人民大学古代文学必看的一篇万字考研经验贴
- Posted on 0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