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乐记》中的文艺思想
一.知识点提要
- 《乐记》,《礼记》第十九篇。其成书年代与作者问题学界众说纷纭,现无定论。
- 《乐记》从乐的起源、本质、作用及创作的心理过程,进一步谈到艺术欣赏与批评,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结合作品理解
1. 关于音乐的本质,《乐记》中有着精辟的论述,肯定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它认为:
“凡音而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以音乐为代表形式的“乐”产生的内在动力是人内心的情感。
2. 关于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乐记》强调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它认为:
“使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3. 《乐记》的作者提出了音乐的社会作用,主张使音乐与治理朝政、端正社会风气、礼治、伦理教育等相配合,为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服务。它认为:
“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
“是故先王之政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返人道之正。”
4. 关于音乐的美感认识,《乐记》有比较深层的论述。它强调音乐给人们的愉悦感受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它认为: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三.加深印象
-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到汉代有两本不同的《乐记》,一为“河间献王”刘德的《乐记》,一为刘向校书所得的二十三篇《乐记》。但《乐记》既编入《礼记》,其成书年代必定不晚于西汉。
- 《乐记》虽说被称为儒家音乐理论著作,但在它创作的年代诗乐舞并没有严格区分,《乐记》中有言:“诗者言其志也,歌者咏其声也,舞者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作者意识到了古代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实际情况,因此并不单单讲“乐”,而且也涉及了众多儒家的文艺思想,也体现出此时期文学作品的综合性和丰厚性特点。
本站遵循CC协议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转载请注明来自:一往文学-8年专注文学考研
相关推荐
- 2012年南开大学中国古代文学(文学基础)考研真题
- Posted on 07月24日
- 【现当代文学】文化小说与寻根小说
- Posted on 08月22日
- 【古代文学】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 Posted on 05月28日
- 中山大学古代文学考研 中国文学史 科目复习方法
- Posted on 03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