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二十年代田汉的戏剧创作
- 知识点概论
- 田汉剧作的主题主要表现在对于真实爱情与真实艺术的追求方面,同时也有部分剧作表现了对于爱与美的破坏。
- 田汉的剧作中创造了一部分艺术家形象系列,具体表现在“殉道者”的形象和围绕在男性艺术家周围的女性形象,同时也塑造了“精神流浪者”的形象。
- 田汉的剧作表现了“诗人写剧”的艺术特征。
- 结合作品分析
- 田汉的剧作表现着对真实爱情与真实艺术的追求这一主题,如《梵峨嶙与蔷薇》中,梵峨嶙代表的是艺术,蔷薇代表的是爱情,是通过现实主义熔炉所创作的新浪漫主义剧作。
- 田汉的作品另一个主题表现着对于爱和美的破坏,如《咖啡店之夜》和《苏州夜话》中,主人公的爱之梦与艺术之梦破碎之后都看清了“社会现实”:在爱情可以买卖,整个民族的破坏者将其创造力慢慢磨灭与耗损之后,是无法容纳“真美”的存在的。《获虎之夜》中第一次触及到了婚姻与阶级的问题,“谁也不能拆开我们的手”振聋发聩,是对封建制度和不合理的等级制度的大胆挑战。
- 艺术家形象系列塑造了“殉道者”的形象,《名优之死》中的刘振声,《湖上的悲剧》中的杨梦梅都遵循着“精神至上,艺术神圣”的艺术原则,在灵与肉,精神与物质发生冲突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并不惜为其付出一切代价。
- 男性艺术家周围的女性形象,具有着宁愿牺牲一己肉体之生命来成全艺术的完美,《湖上的悲剧》中白薇为了对诗人的爱而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获得生还后,得知诗人在创作与其死亡相当的艺术,为了避免悲剧美的遗失,放弃了自己的生命来成全艺术的完美。
- “精神流浪者”的形象体现在如《苏州夜话》中的画家,认为自己是一个四海无依的漂泊者,《梵峨嶙与蔷薇》中的琴师是一个如大雁一般“飘来泊去”的人,《古潭的声音》中美瑛,认为生命不得有一刻凝固,灵魂不得有一刻的安宁。
- 田汉创作中“诗人写剧”的特征中,抒情性表现在《南归》中的大量抒情以及人物独白,重抒情而轻视情节。《梵峨嶙与蔷薇》中存在着新奇的比喻与联想,把翠姑娘比作火中舞蹈的蔷薇。
- 加深理解
- 田汉作为创造社的剧作家,多产独幕剧,二十年代的剧作创作主题为对真爱情与真艺术的追求以及对于爱与美的毁灭,为中国现代戏剧的产生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 “第四堵墙”理论:强调再现人生的真相与自然的生活原态:“舞台上的生活,犹如你透过一道墙看到人家屋里那样”,因此戏剧的最高目的是创造充满真实生命的“舞台幻觉”。舞台美术追求逼真与生活化的效果,演员的表演要求生活在舞台创作的特定情景中,不与观众进行情感交流,追求像生活片段那样自然,因此创造出了以后在中国话剧界影响深远的“剧场戏剧”的创作和表演模式。
本站遵循CC协议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转载请注明来自:一往文学-8年专注文学考研
- 下一篇: 【现当代文学】三十年代文艺理论以及小说流派
- 上一篇: 【外国文学】莫里哀《伪君子》的基本特征
相关推荐
- 中南大学简介
- Posted on 06月03日
- 华南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学姐考研经验:初试结束要好好准备复试
- Posted on 03月11日
- 【古代文学】柳永词的新变
- Posted on 05月20日
- 2013-2015年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复试最低分数线
- Posted on 0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