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皎然《诗式》中的理论观点
知识点概要
《诗式》五卷,中唐诗僧皎然所著。皎然是刘宋大诗人谢灵运十世孙,是大历、贞元期间吴越诗人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他早年初入儒墨道三家,豪逸而有用世之志,安史之乱中,对时局失望而出家,归于禅宗。
《诗式》成书于贞元五年稍后,故带有三教合一的色彩。《诗式》采用评诗和论诗相结合的方式,对当时诗坛上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了回答并进而提出了自己的创作主张。所谓“式”,即法则、准则之义,其总序云“洎西汉以来,文体四变。将恐风雅寖泯,辄欲商较以证其源……若君子见之,庶有益于诗教矣”,正是说的这层意思。
特征分析
《诗式》的结构似受到佛教藏论的一干众枝式的布局的影响,每节看来是专论一个问题,互不统属,其实通体脉络贯穿,思致密弥,是一部严谨的,思力深刻的诗学论著。开首一节为总序。总论其创作思想与写作目的、全书体例,为一书主脑。它又与各卷之分序形成沟通全局的筋络,系统地表现了皎然的诗史观点。第一卷《明势》节至《中序》前,更具体发挥总序的创作思想,这些思想贯穿于各卷的具体品评中,是血脉。各卷所录历代“名篇丽句”,是印证其诗学观点的材料。读《诗式》,必须把握这一总体结构,方能得其要义。
皎然在《诗式》中,从作品论到创作论的角度,深入阐述了诗歌的艺术特征。他对诗的“境”与“情”的关系的论述以及“取境”的理论,对中国古代诗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唐代是佛学的极盛期,又是诗歌创作的极盛期,把佛学的“境”的概念搬入诗学,也始于唐代。皎然从时人那里接过这个“境”字,对它又作了进一步的阐发。他首次明确强调了诗歌创作中“境”与“情”的关系,清醒地认识到诗歌的情与境是不可分离的,境中含情,情由境发。然后还指出诗歌意境的特点在于整体意象背后所表现出来的情味。诗的意境之静虽与诗中所描写的物色之静有关,但二者并不是一回事。第一,诗的整体意境虽为诗中具体形象所构成,但它却在具体形象之外,此即是《诗议》中所谓的“采奇于象外”。第二,构成诗的意境的并不只是对客观物象的描写,更有诗人的主观情志,故诗中有时即使不描写物色之静,也可以在意境上构成静谧之情味。
此外,皎然在《诗式》中还谈到“取境”问题。《诗式》中的“取境”,指诗人在创作构思时的艺术想象,它是指诗人通过构思活动,使形象化的艺术境界在自己的心中呈现出来。从所谓“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的说法中,可以看出皎然意识到诗的艺术境界对品格起看决定作用。
加深印象
皎然分诗为“十九体”,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他在对风格的划分中,没有把各种风格之间划上不可途越逾越的鸿沟。他看到了具体作品在风格上表现出来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指出:作者的构思取境,决定了作品的主导风格。但在主导风格之外,并不妨碍它还兼有其他风格,这些风格围绕着主导风格并与之合为一个整体。他对风格的这种看法带有辩证的因素,是很可取的。
《诗式》在艺术上初步总结了唐以前诗歌创作的实践经验,在对诗歌内部艺术规律的探讨上
比起前人来有他的精到之处。可以说,它是以禅玄论诗的肇始,而后经过严羽等人的发展,此派终于演变为中国诗学的一大门宗,从而以一种独特的角度,深刻揭示了诗歌的某些审美特质。
- 下一篇: 【外国文学】海涅的创作特点
- 上一篇: 【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小说
相关推荐
- 安徽大学学姐考研经验分享:如何考上一所性价比高的211
- Posted on 05月23日
- 【古代文学】南北朝骈文
- Posted on 07月19日
- 2014年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615文学)考研真题
- Posted on 07月24日
- 南京大学文学考研真题答案
- Posted on 0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