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盛唐的预告:张若虚,刘希夷
知识点概述
张若虚与刘希夷所处的时期,诗歌在题材、技巧、声律、风骨之外等方面已日趋成熟与完备。二人的出现标志着唐诗意境创造的最终完成,继而走向全盛。张若虚现存《代答闺梦还》和《春江花月夜》两首诗作,后一篇章尤为著名,不仅摆脱了作为靡靡之声的宫体诗,而且糅合壮丽的景致与博大的情思,展现了大家之气。刘希夷有颇多借咏春感慨青春之作,其中以《代悲白头翁》为代表。
特征分析
- 《春江花月夜》乃是乐府旧题,陈后主、隋炀帝、诸葛颖、张子容等皆有同题之作。张若虚采用流畅宛转的长篇歌行体式,在题旨方面作了较大的改动。其一变过去被称为“清辞巧制”“雕琢蔓藻”的淫靡之音,为景致注入诗情画意以及个人体察,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气象玲珑的诗境。诗歌时空跳跃,既有“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这般静谧夜景的书写,对“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般似水年华的体认,也有对宇宙生命的追寻。结尾“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将月景与妇人的离愁别绪相联结,为诗境披上一层烟火气,令人回味无穷。清代王闿运评之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泽厚认为此篇怀有“少年时代的憧憬与悲伤”(《美的历程》)。
- 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是拟古乐府之作。此诗前半部分写洛阳女子“坐见落花长叹息”,因睹花而生出对红颜易老的感叹;后半部分写白发老翁回忆“伊昔红颜美少年”,表达对世事无常的无奈。在此基础上,作者又能够跳脱出物事,将主旨提升到更高的层面。比如,诗中作为转折与过渡句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与《春江花月夜》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所传达的意蕴是一致的,不仅有着对青春易逝、物是人非的惋惜,也暗含对大自然恒久生命力的颂扬。短暂与永恒对举,在惆怅哀伤之余又怀有希望与向往;这就使作品不再仅限于个人的自怨自艾,因而不流于矫揉造作。
加深印象
对张、刘二人地位的认可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也可以说是见仁见智,目前通行的文学史多有提及,较早的或是域外的版本则绕开不谈。客观来说,四杰的清新刚健、陈子昂的梗概多气,相对而言还是“继承”的成分较多;张、刘则是在旧题、拟古的基础上,创造了另一种明丽纯澈的境界,而这正是彼时唐诗所缺乏的。这种饱含真我的空明诗境,一方面表明唐诗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另一方面也激发了日后富于青春气息的篇章。总之,初唐诗至此在各个方面已“蓄势”完毕,紧接着便是唐诗高潮的到来。
本站遵循CC协议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转载请注明来自:一往文学-8年专注文学考研
- 下一篇: 【现当代文学】文学新时期的“想象”
- 上一篇: 【古代文学】初唐“新变”之陈子昂
相关推荐
- 【古代文学】左思风力与《咏史诗》八首
- Posted on 07月17日
- 2015年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 Posted on 05月25日
- 2015年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复试分数线及录取工作
- Posted on 06月26日
- 考北京语言大学古代文学,专业课120、143,学姐告诉你是什么样的体验
- Posted on 05月28日